魔法學習家族
  • (03)2118999 轉5947
  • 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 涂幃玲

執行率

85

  • 7場活動
  • 剩餘1764元
  • 預算12000元
  • 已執行 10236元

學習目標

家族名稱:寶寶蒸愛果
所在宿舍:3.林口-庚勤樓
主題:專業實習, 專題製作
指導老師:陳頤之
系所:保健營養系
        本「寶寶蒸愛果」魔法家族的成立目標為:使家族成員能夠了解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幫寶寶製作營養又健康的離乳食品。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寶寶在6個月以後便可以開始食用副食品以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但因為他們還很小,所以食用的量並不大,若能有副食品能讓寶寶與新手爸媽們一起食用,便能節省新手爸媽們在製作副食品時的時間,也能掌握健康又衛生的的副食品。因此我們探討可以吸引寶寶及爸媽在準備的同時也可以一起享用的副食品。
        近年來台灣的工商業社會型態,導致許多家庭在製備食物上無法耗費太多時間,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幫寶寶製作營養又健康的離乳食品也成為許多家庭的需求。台灣有「水果王國」的美稱,一年四季盛產水果,因此本研究擬探討以蘋果搭配香蕉、芭樂或木瓜製成綜合水果奶酪果凍或是由地瓜、胡蘿蔔、南瓜、波菜、毛豆蒸蛋,讓寶寶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營養素,調查消費者的喜好性,期望能製作寶寶及爸媽母能共同享用的離乳食品。
        上述種種,讓我們想要成立一個「寶寶蒸愛果」的魔法家族,藉由實驗來了解,這種簡易的食材,也能做出不同風味的副食品,不但取材容易,也能引起寶寶的好奇心,家族成員也能從中學習,如何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彙整實驗結果、撰寫成學術發表的形式,進行發表,並能藉此提升,保健營養的專業能力。

計畫內容

一、 學習實驗相關技術:
        延請教師教導如何將研究主題及內容設計出具體可行的實驗流程及實驗步驟及引導實驗結果之記錄及分析。
二、 進行實驗:
(一)、實驗設計如下:
        製作以蘋果分別搭配三種不同水果,分別為香蕉、芭樂、木瓜,利用嬰兒配方奶粉製成奶酪,另外製作以地瓜分別搭配三種不同食材,分別為南瓜、胡蘿蔔、波菜,利用雞蛋製成蒸蛋招募受試者進行外觀喜好度、香氣喜好度、口感喜好度之感官。
(二)、實驗流程如下:
        綜合水果奶酪製作方式
        甲、利用蘋果15g分別加入水果,包括香蕉10g、芭樂15g、木瓜10g、嬰兒配方奶粉 50ml、吉利丁 0.625g。
        乙、取蘋果切小塊,放入果汁機。
        丙、取水果,放入果汁機。
        丁、取奶粉泡成牛奶 50ml,放入果汁機打成汁。
        戊、加入吉利丁置冰箱冷藏冰 3~4 小時即可。

        綜合蒸蛋製作方式
        甲、利用蛋黃20g分別加入食材包括地瓜10g、南瓜10g、胡蘿蔔10g、波菜10g、馬鈴薯10g。
        乙、食材用電鍋蒸熟,趁熱用湯匙壓成泥後與蛋黃、水攪拌均勻在過篩兩次,濾網上若還有食材泥可用湯匙在壓勻。
        丙、電鍋外1杯水,鍋蓋留縫按下電源,待電源跳起在續悶5分即可。
以上八種成品請受試者品評,實驗結果彙整後使用統計方法分析。
(三)、學習資源:透過圖書館及網路資源得取資料
(四)、分析方式如下:
        甲,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將問卷髮給品評試驗所選取的三十人(年齡介於20-25歲)進行試驗;
        乙,採用嗜好性九分法,針對樣品的外觀色澤,香氣,味道,質地與整體喜好性進行評品。
(五)、統計方法如下:
        對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統計,以分數的高低(非常喜歡得九分,不喜歡也不討厭得五分,非常不喜歡得一分)分析品評者的喜好度之高低。分析不同口味的蒸蛋與消費者喜好性之間的相關性。
三、實驗成果延請教師指導,將之撰寫為學術發表形式,投稿於研討會或期刊論文以進行發表。
四、學習評量方法:以word檔的方式讓家族成員填寫評量

預期質化成效


預期量化成效


家族活動預定行程

預期家族活動1

預期家族活動2

預期家族活動3

預期家族活動4

預期家族活動5

預期家族活動6

預期家族活動7

家族活動全記錄

家族活動1

家族活動2

家族活動3

家族活動4

家族活動5

家族活動6

家族活動7

成果稽核表內容

家族活動內容重點概述

一、學習副食品相關知識 請教師教導斷奶期的意義及其必要性
二、製作副食品及感官品評
(一)實驗設計
1.水果奶酪:製作以蘋果分別搭配三種不同水果,分別為香蕉、芭樂、木瓜,利用嬰兒配方奶粉製作成奶酪。
2.蔬菜蒸蛋:製作以蒸蛋分別搭配五種不同食材,分別為地瓜、南瓜、紅蘿蔔、馬鈴薯、菠菜利用雞蛋製作成蒸蛋。
(二)實驗流程 招募受試者進行外觀喜好度、香氣喜好度、口感喜好度之感官品評。
1.分析方法:以問卷調查方式,將問卷發給品評試驗所招募的四十五位受試者(性別我們鎖定女性,年齡介於20~25歲)進行試驗。採用嗜好性九分法針對外觀色澤、香氣、味道,質地與整體喜好性進行品評。
2.統計方法:對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統計,看分數高低(非常喜歡9分,不喜歡也不討厭5分,非常不喜歡1分)分析受試者的喜好程度。
3.實驗成果請教師指導,撰寫為學術發表形式。

製作蒸蛋

製作蒸蛋

結果與討論

製作奶酪

製作奶酪

        成果自評(蒸蛋): 這次過程中我們覺得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正式開始45人份的品評以前我們雖然試做的好幾次來調整我們的食材與水的比重,但是我們沒有在這之前試做45人份的量,導致最後在製作的當天我們沒有十足的把握能不能做到完美。此外,我們雖然有事先想好品評時的流程,但是卻沒有做好人員分配及動線安排,這也導致品評時一些受試者在結束後不知道該去哪裡以及品評完後的容器要放在哪裡,這是我們事先考慮不周所照成的疏忽。
        如果還有下次機會的話我們一定會做得更好。
         結論: 這次品評結果中我們製作的地瓜蒸蛋不意外地較其他綜合蒸蛋受到了大家的喜愛,不論是在整體喜歡程度,顏色,風味,口感還是餘味這五個方面都優於其他的綜合蒸蛋。其次是馬鈴薯蒸蛋,以及原以為會受到喜愛的南瓜蒸蛋,最後是表現平平的紅蘿蔔蒸蛋和菠菜蒸蛋。
        建議: 菠菜是春季的蔬菜,沒有考慮到我們的品評是在夏季,所以採購食材時比較困難,如果能考慮到蔬菜的季節會更好。
         成果自評(奶酪): 這次品評整體來說都很順利,蘋果木瓜奶酪因為木瓜本身比較容易出水,離開冰箱相對較其他兩種成品,較不容易成型,其他兩項成品蘋果芭樂奶酪和蘋果香蕉奶酪經過品評結果評價都很好,差異性不大,在外觀顏色部分,蘋果香蕉奶酪比較容易變黑,但影響力不大,希望我們之後能製作出更多不同種類的水果奶酪。
        結論: 根據品評結果顯示,蘋果香蕉奶酪和蘋果芭樂奶酪喜愛程度都較蘋果木瓜奶酪高,可能是因為木瓜沒有其他兩項成品較易成型,但在外觀顏色的部分,蘋果木瓜奶酪顏色較受大眾喜愛,顏色偏向較鮮豔,三種成品整體呈現都很好。
        建議: 木瓜因為本身較容易出水,可以在稍稍略調整一下水的比例,就更完美了!
        質化狀況:
執行前→1.缺乏副食品對於寶寶的重要性的知識2.缺乏製作副食品的經驗3.缺乏於不同水果、蒸蛋營養成分的了解4.對於感官品評流程不了解
執行後→1.了解寶寶適合哪些副食品2.具有做副食品的能力3.對不同水果、綜合蒸蛋營養成分充分了解4.了解感官品評如何設計問卷及品評流程
        量化狀況:
執行前→我們未有大眾對綜合水果奶酪及綜合蒸蛋的喜好程度及數據
執行後→我們獲得了綜合水果奶酪及綜合蒸蛋的喜好程度及數據 最後我們的質量化指標執行前跟執行後大致上是相符合的

整體心得

        從一開始的食譜製作到完成成果,讓我學到很多東西,了解到一些食物所含的營養素成分,也學到如何製作蒸蛋,我們一開始水跟蛋的比例開錯,導致蒸蛋蒸了很久外觀看起來還是很軟沒熟的樣子,後來經過幾次的試做,慢慢地調整水的比例,蒸蛋的外觀也比較正常了不會那麼軟軟爛爛的感覺,還學到了問卷的製作方式和受試者品評的流程與規劃。
        我覺得要改善的部分是時間控制,品評那天我們的成品沒有早一點做完,人手也稍微的不夠,造成受試者排隊的情形,如果下次還有類似活動應該要提早完成。
        當初想到一般的副食品幾乎都是米糊類,而爸爸媽媽也比較不喜歡吃嬰兒剩的副食品,這次我們想挑戰做成父母和嬰兒都能一起享用的奶酪,並加上天然的水果來代替糖,一開始設計的份量遠遠超過一份,經過多次修改才抓出最適當的比例,在成品中也發現香蕉是最容易凝固的,而木瓜水很多,做完無法成型變成泥狀,事後我們更改容器和水量,用玻璃製品的容器盛裝木瓜奶酪,最後終於成功的定型,其他用一般的保鮮盒就能成功,也讓我學到一次次的失敗都會換來成功!
        結合這兩種副食品,一種偏向清淡、一種偏向甜味,讓父母和嬰兒可以交互食用,讓小嬰兒有不同的味覺感受和新鮮感,兩種產品也分別結合蔬菜和水果,增加不一樣的營養素,幫助嬰兒生長,讓寶寶吃得更健康。在製作這兩項產品的時候,發現嬰兒副食品在試作過程中,較不易成型,經過多次的實驗修改,能找出適當的比例,使產品外觀較凝固好看,也容易舀取,在這次的活動下,我們也學到很多副食品的製作方法,並一一修改,最終順利的完成任務!

受試者品評中

受試者品評中

張棋涵 -反思與回饋


吳庭瑄 -反思與回饋


許鳳文 -反思與回饋


吳柔潔 -反思與回饋


陳柔均 -反思與回饋


王珮玟 -反思與回饋


鄧媄云 -反思與回饋


梁文瑄 -反思與回饋


林雅琦 -反思與回饋


黃雅茹 -反思與回饋


鄭潔穎 -反思與回饋


長庚科技大學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