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學習家族
  • (03)2118999 轉5836
  • 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 范峻銘

執行率

100

  • 7場活動
  • 剩餘-2元
  • 預算15000元
  • 已執行 15002元

學習目標

家族名稱:嬰幼兒生活用品研發與創作
所在宿舍:3.林口-庚勤樓
主題:5.專題製作
指導老師:常雅珍
系所:幼保系
1. 二合一教玩具墊之研發與應用之研究:寶寶出生後必須立刻面臨與子宮完全不同的環境,所以在新生兒階段很需要包巾來給予照護及安全感,因此研究者積極尋找四季皆可用的包巾以避免夏天太熱冬天太冷等問題。部分的寶寶從四個月開始會翻身,在這個階段,為孩子準備自由而安全的成長環境是很重要的,「玩具墊」便成為父母們的最佳選擇。除了玩樂,孩子也需要看書、畫畫的學習空間,「玩具墊」更是打造小天地的必備好物。到市面上找尋各種不同樣式之教玩具墊及包巾。
2. 嬰幼兒創意教玩具包包之製作:幼兒在1~2歲時是視覺能力及手眼協調能力,還有手部的精細動作正在發展的時候,對於此發展想要給予刺激以提升幼兒的能力,但是大眾對於所知道的教玩具,都比較沒有結合多功能的機會,只有讓嬰幼兒坐著幫寶椅自己玩著一對一或是配對…等的教玩具。而這次我們想提供家長讓孩子在小小的等待時間內,可以自行的玩樂及學習,也在教玩具背包上裝了防走失繩的功能,讓家長可以放心孩子也能知道他在自己身邊,透過這次專題想改觀大眾對於教玩具的印象,不一定就是死板板的自己玩, 而是可以藉由繪本去連接幼兒的想像力及舊經驗,通過繪本知道創意教玩具包包玩法及用途,讓幼兒在小小的時間內也能從教玩具當中學習。

計畫內容

1. 二合一教玩具墊之研發與應用之研究
(1) 分析及研究不同樣式之教玩具墊與包巾的優劣點。
(2) 將包巾與教玩具墊兩者結合(家長不需額外花費,就可以同時應用兩樣產品)。
(3) 教玩具墊四個角落各有不同的教玩具,幫助嬰幼兒自由探索,讓嬰兒成長學習。
(4) 提供親子共讀,提升家長與孩子間的互動,提升親子情感。
(5) 透過組員間討論團結合作之精神,將原本的作品完成並加以改良。
2. 嬰幼兒創意教玩具包包之製作
(1) 訪談幼保相關專業人士及家長並了解成品的接受度。
(2) 製作問卷分析上期製作產品的優缺點並提升其他功能。
(3) 增加手偶及繪本增加幼兒對產品的興趣。
(4) 參加2016玩具暨兒童用品創意設計比賽增加經驗。
(5) 給嬰幼兒實際測試了解需要改善的功能。

預期質化成效


預期量化成效


家族活動預定行程

預期家族活動1

預期家族活動2

預期家族活動3

預期家族活動4

預期家族活動5

家族活動全記錄

家族活動1

家族活動2

家族活動3

家族活動4

家族活動5

家族活動6

家族活動7

成果稽核表內容

家族活動內容重點概述

我們以二合一教玩具墊及嬰幼兒創意教玩具包包這兩項作品結合:
         一、包巾結合遊戲墊,一舉兩得 研究者設計的包巾結合遊戲墊,將原本傳統包巾設計成可愛的兔子造型,在反面加上暗扣,而遊戲墊正面也加上暗扣,兩樣物品因而結合,兩樣物品除了原來的功用外,「遊戲墊」可以當成孩子的床而「包巾」即可當成被子使用,遊戲墊四邊增加了可以刺激嬰幼兒視覺與觸覺的不同材質布料,有別於一般市售的包巾與遊戲墊分成兩樣產品,本研究設計的嬰幼兒多功能遊戲墊,兼具包巾和遊戲墊的功能,家長不需額外花費,就可以同時應用兩樣產品,一舉兩得,如此一來,可以延長包巾的使用時間,嬰幼兒成長後不需用到包巾,就可以將它成為被子,此為嬰幼兒多功能遊戲墊的第一個功能。
         二、包巾結合遊戲墊有附加水果骰子和安撫娃娃 此兩樣物品幫助嬰幼兒自由探索,提供安全且舒適的環境,寓教於樂,讓嬰幼兒成長學習。周育如(2012)指出身體的刺激非常有助於孩子腦部的發育和感覺統合的發展。父母經常和孩子玩有趣的動作或遊戲,讓孩子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動手操作教玩具,適時觀看、觸摸或聆聽,對孩子智能的成長有益,因此研究者設計水果骰子和安撫娃娃。 「水果骰子」提供照顧者與嬰幼兒之間的親密關係,提昇情感的交流;「安撫娃娃」則能安撫嬰幼兒情緒,達到陪伴之效果。研究者自製水果骰子和安撫娃娃,讓照顧者陪孩子玩耍,一方面享受親子娛樂的時光,另一方面,有助於嬰兒認知和語言及情感的發展。
         三、背包結合兩種類型教玩具:設計於背包外層可拆式 現今市面上擁有許多教玩具及兒童包包,但是沒有結合多功能的包包讓嬰幼兒可以屬於自己的"教玩具包包"。幼兒在1~2歲時是視覺能力及手眼協調能力,還有手部的精細動作正在發展的時候,對於此發展想要給予刺激以提升幼兒的能力,並讓幼兒了解收拾及管理玩具的重要性。 研究者研發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教玩具,第一種教玩具外觀是《動物圖形結合磁鐵及感官教玩具》:利用磁鐵的正極與負極,讓孩子知道相吸及相斥,在遊戲中,也可觸摸不同材質的觸感,可以搖晃、按壓教玩具都會發出不同聲響,刺激嬰兒聽覺;第二種教玩具是《數字教玩具》:這款教玩具結合了釦子及魔鬼氈,讓嬰幼兒可以自行創作出自己要的圖形,釦子也可訓練生活自理及小肌肉發展。魔鬼氈的設計是給年齡較小的嬰幼兒,讓他們把想要的數字教玩具黏在背包,可訓練抓握能力。 這兩者設計可以讓幼兒自己玩,也可以跟家長一同互動,促進親子間的關係。
         四、背包結合雨衣:設計於背包下附摺疊式防水包包雨衣 在台灣多雨氣候的天氣下,研究者常常下雨時就算撐著雨傘也容易把背包淋濕,導致背包內物品濕掉或損毀,因此設計折疊式收納防水包包雨衣放置背包下方,並使用彈性繩配合使用者放置東西的大小做改變,平常不用時也不會佔據包包內的空間,讓使用者可以放置更多的物品。 舊款《嬰幼兒創意教玩具包包》是將防水套設計成黑色,新式《嬰幼兒創意教玩具包包》防水套的顏色從黑色改為數位迷彩,提升背包亮度。 五、增設幼兒背包「防走失繩」之功能,並給予收納空間 舊款《嬰幼兒創意教玩具包包》是將防走失繩設計在背包側邊,且不能取下,新式《嬰幼兒創意教玩具包包》收納空間的位置依然在背包側邊,設計著把走失繩的位置改為包背底部可拆扣式,延長走失繩之壽命及方便家長取用。

事前規劃與討論

事前規劃與討論

結果與討論

製作二合一教玩具墊

製作二合一教玩具墊

         質化成效方面:我們已設計出多功能的產品,此產品也可變隨讓孩子的成長繼續使用,不單一只有在一個年齡層才能使用,可依孩子個別發展做調整。此產品還在申請專利中。 量化成效方面:兩項產品增強不足之處,並給多數幼兒實際測試。 結果與討論「包巾」與「遊戲墊」是許多新生兒家庭會使用的物品,但這兩樣物品使用的年限卻很短暫,嬰幼兒使用遊戲墊的年齡大約都在0個月到1歲左右,而嬰幼兒使用包巾的年齡大約都在0到5個月大,而幼兒背包使用年齡是分別為0~3歲及4~6歲,多數家長將其收藏在衣櫃或是轉送他人,不再使用。
         因此研究者應用創新的想法、概念,改善包巾、遊戲墊及背包使用上的缺點,將兩項產品包巾、遊戲墊結合及背包、教玩具在一起,增加兩產品的使用年限與功能,並且在遊戲墊上改良創新,將遊戲墊的四個邊增加許多不同觸覺材質的布,讓嬰幼兒在遊玩的同時也有觸覺上的發展;包巾改良則是當如果嬰幼兒在遊戲墊上玩到累睡著時,可以把遊戲墊當作床來使用,包巾就變成小被子可以蓋在嬰幼兒身上,讓嬰幼兒可以直接入睡不用再抱回床上擔心吵醒幼兒,出門在外,包巾攜帶、收納方便,嬰幼兒在娃娃車上睡著時,可以當作小被子使用,而研究者不僅只是將兩樣物品改良創新,還增加兩樣教玩具,「安撫娃娃」與「水果骰子」。
         研究者想傳達的是希望可以讓包巾、遊戲墊以多種不同的使用方式陪伴孩子成長。研究者針對包巾、遊戲墊的缺點創新並改善後,製成「嬰幼兒多功能遊戲墊」,最後將已完成的「嬰幼兒多功能遊戲墊」,請五位保母人員、五位幼兒家長試用,了解使用滿意度後,並透過訪談,了解使用後的心得與建議,分析其完成的研究結果,做成結論與建議。

整體心得

         一開始我們花了相當多的時間構想我們要做的嬰幼兒用品,於是我們不斷地收集資料,也到處去看看別人的包巾、遊戲墊、安撫娃娃及水果骰子、背包、教玩具是甚麼樣子,一步一步開始想像我們的作品該具備什麼功能,組員們經過一次又一次修改和討論,並加上老師給予的建議邊進行修正,製作出市面上絕無販賣及獨一無二的作品。   
         然而在製作過程中我們也遇到許多的困難,像是買材料時所需花的時間與精力,有時還會在製作過程中發現材料竟然不夠,在第一次製作時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從來再從來,我們上網找了許多影片製作過程或者去圖書館尋找另外更適合的做法,也像身旁的親人好友詢問如何製作,經過試做東西的實現性,才確定就是我們要的成果與感覺,終於在我們的努力下完成了我們這次的作品!
         每一針一線都是我們辛苦的成果,不敢說有多精緻多漂亮,但絕對是我們用心縫製出來的! 在經過上一次的魔法家族後,我們這次更加有團結一心的感情想把這次的嬰幼兒用品做的更好,這次我們加入了不同的元素,也把一些細小的貼心設計加入了教玩具包包裡,並把兩項嬰幼兒用品做結合,在玩具墊需要的收納空間,以及教玩具包包遊玩時所需要的休息時間,兩個相加互補譜出雙贏的概念,不僅可以讓玩具墊收納,也可顯示教玩具包包的收納空間很足夠。
         很感謝魔法家族再次給予我們表現的機會,平常不會拿起針線的我們卻因為這次的機會可以練練手工,不僅是提升手藝更是培養出團隊合作無間的精神,參加此次活動收穫最多的是自己,也因為這個活動更充實自己,提高自信心完成了本來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製作嬰幼兒創意教玩具包包

製作嬰幼兒創意教玩具包包

曾巧君 -反思與回饋


羅心妤 -反思與回饋


趙諭琳 -反思與回饋


陳晏筠 -反思與回饋


李敏瑄 -反思與回饋


紀儒 -反思與回饋


長庚科技大學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